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1期
编号:13144488
中药市场应慎用“降价令”——基于统计资料的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1期
     [摘要] 中成药是否应该降价常引起争议。通过分析1995—2011年统计数据,结果发现:看病贵的主要责任并不在药品价格增长;对中药而言其价格指数上涨明显慢于药材价格上涨,1995年至今我国中成药生产的利润率受原料价格影响处于下降状态,如果再下调中成药价格对行业无疑是雪上加霜;中成药的成本有高有低,优劣原料价格平均相差1倍,如果再进行降价将把中成药逼向假劣药横行的状况。

    [关键词] 中成药;降价令;中药质量;人均药品费用;价格指数

    [收稿日期] 2013-06-1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30070,8107298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I29B02,2012BAI28B002)

    [通信作者] *王诺,Tel:(010)58801013, E-mail:jodywang@263.net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 杨光,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经济学方面研究,E-mail:hbykdxyg2008@163.com

    2012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4134号)再一次启动了价格调节杠杆,大小通知都算上,应该是国家1998年以来第32次调节药品价格。医药经济报随即报道了《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后尘》一文[1],该报道不是空穴来风。在32次降价令里,以中成药为主的有3次,因此媒体说中药是降价令的“避风港”。有关部门并非存心偏袒中药,主要是考虑中成药生产成本上升。中成药是由中药材加工而成,中药材价格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种植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快速增加等多种原因开始直线飙升。成本上涨使得国家不敢轻易对中成药进行降价,然而随着化药调整完成的结束,中成药降价又被提上了日程。

    事实上,对“降价令”的争议从未停止过,吴斌珍等认为不断推行的降价令下,居民的医疗负担并未降低,反而加剧了亏损企业的数量和亏损额[2]。张琼的研究结果与之相似,认为药品降价令只能有短暂的“V”型影响,即实施当月冲击很大,随即又调整为原来水平[3]。当然也有作者发现“药品降价等医药产业调控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医院药品市场的迅猛涨势和抗感染药的滥用”,但就其结论而看很难分辨究竟是降价令的作用还是产业调控的作用[4]。也有研究显示被降价药品价格下降12.19%,销售金额下降18.9%,认为药品降价是有效的[5],然而价格下降换来的是销售额更大的下降,这很难说是降价的功劳。多数研究者持中立态度,对降价令评价“抑制了药品价格的上涨趋势,但并没有相应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6],也有人认为药价不是根本问题,体制改革才是关键[7]。
, 百拇医药
    本文通过1995—2011年统计数据分析,认为中药价格上涨并非推动看病贵的主要原因;通过比较1995年与2011年319种中药原料价格变化,发现中成药价格上涨远远慢于原料价格上涨;由于中药市场存在“等、级、价”问题,应慎用“降价令”调节中药价格。

    1 “看病贵”主要责任不在价格增长

    1.1 人均医疗花费需考虑通胀因素

    “看病贵”表现在统计数据上就是“人均医疗花费”,1995—2011年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情况,见图1。我国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人均花费均为上升趋势,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05年之前,人均医疗花费表现出直线增长的趋势,2005—2007年基本维持不变,2007年后继续增长。单纯从花费数额上看,2007年后的增长十分迅猛,然而去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发现,2007—2011年人均医疗花费的增长已经减慢[8-9]。
, 百拇医药
    图1 1995—2011年门诊及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

    Fig.1 Average medical expense per outpatient & inpatient from 1995 to 2011

    1.2 药品在人均医疗花费占比略有下降

    人均医疗花费包含3个方面:药品费、检查治疗费、其他费用。1999年到2011年我国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在这3个方面的支出比例情况,见图2。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药品花费所占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

    图2 1999—2011年人均医疗费构成

    Fig.2 Average medical expense per patient from 1995 to 2011
, 百拇医药
    1.3 人均药费增长的原因分析

    1.3.1 价格增长并非主要原因 卫生价格主要是由5分部分构成的:西药价格,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卫生服务价格,保健器具及用品价格,医疗器具及用品价格。其中保健器具及用品价格和医疗器具及用品价格统计数据不全,且其所占比例较小此处不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比较了1995—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中药、西药、服务3种定基价格指数,见图3。通过32次降价令,西药的价格从1995年至今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近20%,中药价格上涨到210.22%,而卫生服务价格上涨到313.85%,远高于中药和西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中药价格指数为“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价格,由于中药材价格增长较快,单纯中成药的价格增长必低于本值。

    图3 1995—2011年价格指数定基分析

    Fig.3 Fixed base analysis of price index from 1995 to 2011

    1.3.2 药品用量增长是主因 1995—2011年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人均每次药费支出及其相关因素的情况见图4。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人均药费从1995年的25.6,880.3元增长到2011的92.8,2 903.7元,分别增长了362.5%,329.9%。同期CPI和卫生价格指数基本保持一致,分别增加了142.4%,144.0%。去除CPI的影响,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人均药费分别增长254.6%,229.1%。由其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之后,人均药品每次费用已经趋于平稳。, 百拇医药(杨光 王诺 黄璐琦 邱红燕 郭兰萍)
1 2 3 4下一页